體外循環是利用一系列特殊人工裝置將回心靜脈血引流到體外,經人工方法進行氣體交換,調節溫度和過濾後,輸回體內動脈系統的生命支持系統,臨床上時常應用於心臟、肝、腎、肺等大血管手術中,過程中會對患者進行主動降溫及回溫。對於此類手術,我們是否需要進行低體溫的預防呢?那就需要把整個過程進行細分,循環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降溫階段--回溫階段--回溫後階段,前兩個階段因手術需要,患者的體溫可由循環機進行調控,主動導致的低體溫也不屬於手術全期非預期性低體溫的範疇。但在回溫後階段(患者核心體溫回至36℃以上),會出現核心體溫再次下降的現象,臨床上稱之為體溫後降效應(afterdrop),早在1998年Rajek等人[1]的針對不同降溫程度對於患者熱量分佈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其中他們發現在回溫後核心部位的熱容量要高於降溫前,但周邊部位熱容量回溫後卻低於降溫前,這種回溫不均勻,會在血液循環時引起第二次體溫再分佈,使核心體溫再次下降(圖1[2])。
後降效應同樣會引起低體溫相關併發症,不過對於這個現象我們是能夠進行介入措施的,Rajek[3]等人在2000年研究發現,在體外循環手術回溫階段加用熱空氣式加溫,能有效縮短核心與周邊部位的溫差,減少後降效應引起的核心體溫下降(圖2)。
講到這不得不提一下最近經常出現在大家視野中的另一項生命支持系統—葉克膜,又稱體外循環膜肺維生系統(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 ,其適應症包括各種原因導致的急 性或慢性心功能不全無法通過藥物治療維持有效循環的心臟功能衰竭患者,為尋求進一步治療而需要行機械性循環輔助的患者[4]。這項技術現在也被應用在肺移植手術中,雖然ECMO設備能夠對患者的體溫進行自主調節(維持在35-36℃[4]),但因手術耗時長、體腔暴露及術中輸血輸液、沖洗液等因素影響,患者仍會在手術期間出現低體溫情況,周璃等[5]研究發現需採用複合保溫模式(熱空氣式加溫系統,控溫水毯及輸血輸液加溫)可有效地預防此類患者低體溫的發生,效果優於單一保溫措施。
因此在使用這些能夠主動調節患者體溫的設備時,也需要關注患者體溫變動情況,及時採取相應措施預防意外低體溫的發生。
參考文獻
獲得有關3M醫療解決方案問題的答案。
讓我們一起合作!3M產品不斷發展,以更好地滿足醫護人員的臨床需求。如果您對於3M醫療解決方案、產品應用、技術支援有任何問題,敬請聯繫我們。
醫療保健事業群產品服務中心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國定例假日除外)
上午9:00至下午5:00
3M同仁將盡快與您聯繫。
歡迎加入3M醫療保健事業群的LINE官方帳號,了解產品最新訊息與教育資訊。
感謝您對於3M醫療保健解決方案的興趣,我們將盡快與您聯繫。
目前系統異常請稍後再試...